4月14日消息,面对美国近年来持续加码的贸易壁垒和关税压力,中国商务部正以内外贸一体化为核心抓手,联合行业协会、重点商超及电商平台,全力构建外贸企业内销新通道。近日,多家行业协会发布联合倡议书,京东、盒马、拼多多等国内零售及电商巨头迅速响应,推出针对性扶持计划,助力外贸企业纾解出口压力,开拓内需市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市场强大的内循环潜力,也为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下的中国经济韧性注入新动能。
内外承压:外贸企业亟需转型破局
网经社数字零售台(DR.100EC.CN)根据Deepseek查询获悉,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覆盖商品价值超5500亿美元,涉及机电、纺织、轻工等关键出口领域。尽管中国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2023年出口总额仍达3.38万亿美元,但部分依赖单一出口市场的中小企业面临订单萎缩、利润压缩等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市场持续升级,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1万亿元,同比增长7.2%,内需潜力亟待进一步释放。
在此背景下,商务部牵头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旨在打通外贸企业转内销的堵点。据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专家分析,外贸企业转型内销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渠道适配、品牌认知和标准差异三个方面。“许多外贸产品品质过硬,但因长期面向海外市场,缺乏国内分销网络和消费者触点,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
政策联动:行业协会倡议搭建绿色通道
4月初,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十余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外贸产品拓展内销市场的倡议书》,明确提出三大核心举措:
渠道赋能:要求全国重点商品市场、百货商场设立“外贸优品专区”,连锁超市开辟内销专柜,并联合电商平台开设线上旗舰店绿色审核通道;
活动引流:计划全年举办超百场外贸优品全国巡展,结合节假日消费热点打造主题促销;
服务支撑:鼓励第三方机构提供国内市场准入咨询、产品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服务。
该倡议迅速获得实体零售与电商平台的双向响应。北京某大型商超采购负责人表示,已着手调整货架布局,“外贸专区将突出‘国际品质、国产价格’的卖点,首批上架商品包括出口级小家电、母婴用品和家居纺织品。”
平台发力:电商巨头各显神通
京东于4月11日率先启动“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承诺为外贸企业提供“三免两减”政策:即免平台使用费、免流量推广费、免物流首仓费,同时减免首年技术服务费和佣金扣点。京东零售CEO辛利军透露,计划年内孵化500个外贸转内销标杆品牌,重点扶持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带企业。
盒马则依托其新零售优势,宣布向外贸企业开放“24小时极速入驻”通道。据盒马全国商品采销总监介绍,出口级生鲜食品、预制菜将成为重点引进品类,“例如专供日本市场的A级草莓、符合欧盟标准的冷冻海鲜,已通过供应链改造实现48小时内从工厂直达门店”。
拼多多的举措更具普惠性。平台公共事务部高级总监宋巍表示,将设立20亿元“跨境商家转型基金”,用于补贴物流、检测认证等成本,并开发外贸专供生产线与国内消费需求的智能匹配系统。“我们计划年内帮助超5万家中小外贸企业建立内销基本盘,对冲‘出海’风险。”宋巍强调。
深层逻辑:构建双循环安全网
此次政企联动并非简单救急,而是中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战略落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外贸企业转内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水土不服”——国内消费者偏好、渠道规则、售后标准与海外市场存在显著差异。电商平台的大数据能力和零售终端的场景化运营,恰好能弥合这些鸿沟。
以拼多多为例,其“农地云拼”模式已验证了需求端规模化反向驱动供给端的可行性。此次针对外贸企业,平台计划通过消费数据分析,指导企业调整产品规格、包装设计和定价策略。例如,出口欧美的家居用品通常体积较大,而国内小户型家庭更青睐紧凑型设计,此类洞察将直接反馈至生产线。
长远展望:重塑全球供应链竞争力
短期来看,内外贸一体化有助于缓冲外部市场波动;长期而言,则可能催生中国制造的新竞争优势。浙江义乌某出口玩具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过去代工出口毛利不足10%,现在通过电商直营内销,毛利率可达30%以上。利润空间提升后,我们计划将部分资金投入自动化改造,进一步强化成本优势。”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更多制度型开放举措,包括扩大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探索建立跨部门的市场准入快速响应机制。随着内外贸市场规则加速衔接,中国有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占据更主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