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将从2025年5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2:01开始,取消对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小额进口商品的免税待遇。此后,从中国通过国际邮政系统向美国寄送的价值低于800美元的货物将被征收关税。
一、政策调整核心内容:针对性加税与“对等关税”
据网经社跨境电商台(CBEC.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5年4月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自5月2日起取消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小额包裹(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免税待遇,并同步推出“对等关税”计划。新政策的核心包括:
1. 取消免税门槛:此前通过国际邮政进入美国的中国小包可享受800美元以下免税优惠,但新规要求此类包裹缴纳30%关税或每件25美元(6月1日后增至50美元),且需承运人向海关提交详细申报。
2. 扩大关税范围:除中国外,美国将对所有贸易逆差大的国家加征高关税,中国商品税率高达34%,而多数国家基准税率为10%(USMCA成员国豁免)。
这一调整直接针对中国跨境电商和邮政小包贸易。美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免税小包数量已突破13.6亿件,十年增长超600%,其中中国商品占比显著。
二、政策动因:贸易保护与政治博弈
特朗普政府此举延续了其“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逻辑:
打击“最低限度”漏洞:美国认为小额免税通道被滥用,中国企业通过分拆发货避税,削弱了关税壁垒。
缩减贸易逆差:2023年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达2790亿美元,加税旨在倒逼制造业回流或转移至其他地区。
大选政治考量:特朗普在竞选连任期间再次打出“对华强硬牌”,迎合本土制造业选民。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别强调香港和澳门(可能后续纳入)的包裹,反映美国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全面围堵。
三、潜在影响:冲击跨境电商与全球供应链
1. 中国卖家成本激增:依赖邮政小包的跨境电商利润空间将被压缩,30%关税可能导致部分中小商家退出美国市场。例如,深圳3C产品、义乌小商品等低价商品竞争力下降。
2. 美国消费者负担加重:廉价中国商品涨价可能推高通胀,美国智库彼得森研究所预测,全面加税或使普通家庭年支出增加1300美元。
3. 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美国单边提高关税可能引发WTO诉讼,并促使其他国家跟进保护性政策,加剧供应链碎片化。
四、中国的应对与未来走向
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短期内将对中国跨境电商企业造成直接冲击,但长期来看,中国仍可通过多种策略应对挑战,并调整全球贸易布局。
1. 短期应对:规避关税与供应链调整
海外仓布局:通过在美国本土或墨西哥、加拿大等USMCA成员国设立海外仓,提前备货,避免邮政小包的高额关税。例如,深圳部分跨境电商企业已在美西租赁仓库,以降低物流成本。
东南亚中转:将部分低附加值商品经越南、泰国等RCEP成员国转运,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美国对华直接关税。但这一方式可能面临美国海关更严格的审查。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商品比例,如智能家居、新能源配件等,以分摊关税成本。
2. 长期战略:市场多元化与供应链韧性
中国商务部此前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权益”,可能的反制与调整包括:
对等关税调整:中国可能提高部分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如农产品、汽车等,以施压美国商界游说政府调整政策。
深化RCEP合作:扩大对东盟、日韩等市场的出口,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2024年RCEP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未来这一趋势可能加速。
推动跨境电商新模式:鼓励企业建立独立站(如SHEIN模式),减少对亚马逊等美国平台的依赖,同时加强品牌化运营,提升溢价能力。
3. 全球供应链重构挑战
美国此举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部分跨国企业可能将订单转向印度、墨西哥等国。但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完整产业链和数字化能力仍难以替代,未来竞争焦点将集中在:
智能制造升级:通过自动化降低人力成本,保持价格竞争力。
区域化生产:在东南亚、拉美等地投资设厂,形成“中国+1”供应链模式。
结语
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标志着全球贸易进入更强调“国家安全”和“对等关税”的新阶段。中国短期内可通过供应链调整缓解冲击,但长期需加快产业升级和市场多元化,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同时,WTO多边贸易体系面临更大挑战,各国可能加速形成区域性贸易联盟,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趋势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