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美国本土电商企业Solo Brands正式退市

跨境电商

2025年04月28日

  4月22日,2011年成本于美国,前身是炉具制造商Solo Stove的亚马逊头部户外品牌——Solo Brands由于股价持续大跌,收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纽交所”)发出的退市通知。

image.png

  一、关税重压下的企业生存危机

  Solo Brands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据网经社跨境电商台(CBEC.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作为曾经市值可观的上市公司,该企业在2024年净亏损达1.134亿美元,股价暴跌至23美分的历史低点。深入分析可见,其困境源于双重压力:一方面,作为主要在中国生产的品牌,145%的关税使其产品成本直接翻倍;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导致其难以快速实现产能转移。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企业既无法消化成本上涨,又缺乏替代方案,最终陷入经营绝境。

  值得关注的是,Solo Brands并非孤例。从年营收584万人民币的Prime Stella到面临4000万美元额外成本的Simple Modern,不同规模的美国企业都在承受关税冲击。这些案例共同表明,关税政策正在无差别地打击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形成了一场"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贸易困局。

  二、产业链重构的深层矛盾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根本问题在于忽视了全球产业分工的现实。美国中小企业主的反馈揭示了关键痛点:首先,美国制造业基础设施严重退化,缺乏配套供应链支持产能回归;其次,劳动力成本高企使本土生产丧失竞争力;再者,产业工人断层导致技术传承困难。这些结构性因素决定了短期关税手段难以实现制造业回流的目标。

  加州等11个州的联合诉讼更凸显了政策的地方性冲突。作为美国经济第一大州,加州拥有全美最大的进出口贸易量,关税对其农业、科技和制造业的冲击尤为显著。这种中央与地方的政策分歧,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与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深刻矛盾。

  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博弈

  从宏观层面看,特朗普关税政策正在引发多重负面效应:企业盈利恶化导致资本市场震荡,就业压力加剧社会矛盾,物价上涨侵蚀消费者购买力。这些经济代价正在转化为政治压力,迫使政府考虑调整关税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调整面临两难困境:维持高关税将加速企业外流,降低关税则可能被视为对华示弱。这种困境本质上暴露了美国在全球化逆流中的战略迷茫——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无法承受"脱钩"代价。

  四、对跨境贸易的启示

  Solo Brands的案例为跨境电商从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供应链多元化成为必然选择,企业需建立弹性供应链体系;其次,市场布局需要更加均衡,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再者,产品附加值提升是应对成本上涨的根本出路。

  展望未来,中美贸易关系将进入新的磨合期。无论关税政策如何调整,全球供应链的重构都将继续深化。对企业而言,唯有增强供应链韧性、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在动荡的贸易环境中行稳致远。这一案例再次证明,违背经济规律的政策终将付出代价,而顺应全球化趋势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1

来源:网经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