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佩昌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
在法国,有些咖啡店里的咖啡价格是和礼貌挂钩的,越礼貌,价格越便宜:
“来一杯咖啡”——7欧元。
“请给我一杯咖啡”——4.25欧元。
“您好,请给我一杯咖啡”——1.3欧元。
在欧洲喝过咖啡的人都知道,一杯咖啡的正常价格其实就是1欧元多点,顶多3欧元。换言之,1.3欧元不过是正常或稍微便宜点的价格。当然,特定场合或高档场所的咖啡也很贵,另当别论。我怕有人抬杠,所以特意加了这句话。法国咖啡馆这样规定,并不是有意让不礼貌者多付钱,而更多是对客户的提醒:即便是为你服务的咖啡馆员工也需要得到尊重。因此,正常价格的咖啡需要匹配上正常的礼貌语言:“您好,请给我一杯咖啡”。
多礼的欧州
别以为多礼的现象仅仅存在于法国,其实在欧美国家,包括日本也大体如此,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之间,语言上是很讲究的。
例如在公共汽车上,“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经常能听到。让女士先上车:请!女士也必有回应:谢谢。有人从旁边经过,尽管只是侧身一下,对方也会说:“谢谢”。当车辆摇晃,不小心轻微触碰了别人一下,肯定会听到一声:对不起。如果有人为别人拉门或让对方先进电梯,必然会听到一声:谢谢,而不可能是扬长而去。
德国更有意思,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之间,只要听到有人打喷嚏,旁边一人肯定会自然冒出一句:“Gesundheit”(祝您健康)。吃饭的时候,还没有动刀叉,相互间一定会说:“Guten Appetit”(祝您胃口好!)或者“Mahlzeit”。我刚去德国的时候很不习惯这些礼节,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曾经在德国家庭住过一段时间,有几个细节震撼了我:德国人之间,即便是夫妻也客气得不得了:每当妻子递给丈夫一把刀叉,丈夫会说:“danke!”(谢谢),反过来亦如此。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在家做家务。吃完晚饭,丈夫必定感谢妻子,并夸奖这顿饭如何好吃、如何美味:“gutes Essen,oder,sehr lecker”。刚开始听得有点鸡皮疙瘩,觉得这样太假了。后来发现普通的家庭均如此,这是正常现象,入乡随俗,慢慢适应。
人际关系更需要美
可见,德国人之间,已经不仅是礼数周到,简直是到了礼节繁琐的地步。到底德国人是咋想的呢?就此与人际沟通专家斯蒂芬(Stephan Landsiedel)进行了交流。在他看来,德国人之所以如此注重礼数,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层次的需要。
首先是尊重的需要。对他人的尊重主要体现于语言和行为,而更多的是表现在语言上。恰如其分的语言会令人产生愉悦感,而礼貌性的语言则使人感受到尊重。正所谓,礼多人不怪。
其次是消除冲突的需要。礼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对方的友好和善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第三是守住个人空间的需要。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需要保持应有的个人空间。如果关系过于复杂或过于亲密,个人空间就会受到侵犯。随之而来就是各种骚扰甚至矛盾,让人防不胜防。通过礼貌的方式,把人际关系的距离拉开,或者是划上一条红线,提醒他人注意,这条线不可逾越!
第四是人生美学的需要。生活需要美,环境需要美,而人际关系更需要美。美的创造需要在语言和行动上予以体现。礼节,其实就是讲究礼的仪式。良好的礼仪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激发人们对美的畅想和追求。
礼数体现人的素养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并不缺乏礼的文化传统。早在周朝就有了“周礼”,春秋时期的孔子更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礼”的重要性。可惜,随着时代的变革和价值观的变迁,尽管“礼”字还存在,但“礼数”却越来越不讲究。大声说话无所畏惧、迟到不以为然、不守承诺不以为耻、借钱不还居然理直气壮等等。
这些现象看似和“礼貌”没有直接关系,但往下深究,礼数实际上就是素质、教养的问题。
如果讲究礼数,你就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会大声说话,不会随意迟到,不会践踏承诺,不会借钱不还。对于上述问题,在一个特别注重礼数、彬彬有礼的人看来,不仅是匪夷所思,甚至是令人震惊的野蛮行为。
一个缺乏礼数的人,往往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野蛮,甚至认为理所当然。尤其是关系越亲近,越是野蛮无礼,例如晚上十二点后打电话。老家有一个亲戚,每次喝完酒必定给我打电话,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深夜。他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找个信赖的人倾诉。可他从来没有考虑是否对他人构成了骚扰。
借钱的问题也和礼数有关。一个不讲礼的人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完全不顾及别人的处境及感受,张口就来,伸手就要。试想,如果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怎么可能会如此自私?你难道没有想到,其实别人也有自己的困难?即便别人有钱,也是辛苦挣来的,并不是像银行一样吃固定利差,更不像高速公路那样设卡就可以坐地收钱。
失礼引发诸多问题
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其实也是和缺乏礼数有密切关系。一位朋友动不动抱怨:儿子经常伸手要钱,母亲则经常折腾她。家里请了保姆,母亲却不让保姆为自己服务。晚上十点钟回到家,尽管累得精疲力竭,但母亲依然要求她帮洗头,干这干那。她问:为何不让保姆做?母亲回答:我就是不想让她做,没有理由。
我告诉这位朋友: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母亲的错,而是你的问题,因为你没有在儿子或母亲的面前讲究必要的礼数,也就是没有在你们之间划上一条红线。他们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的。如果想增加亲情,完全可以用别的方式,比如陪她聊一会儿天,没有必要通过劳动的形式或任性来增加亲情。为了亲情而完全没有距离,导致家庭类似诸多问题的发生。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况:每当亲友为你做了点什么事情,如果你说声谢谢,他们就会生气,认为是应该的,这么客气,岂不是见外了?在德国人看来,无视别人的好意,连语言上的回应都没有,无异于野蛮人。如果连语言上的尊重都没有,很难想象这个人在行动上也会尊重他人。不少中国人认为,这是文化上的差异,不要拿德国来做对比。难道这真的是中国文化?值得存疑。如果的确是中国文化,我想这也是文化中的糟粕,不要也罢。假使我们以这样的“文化”来与外界相处,展现于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必定是误解和鄙视。
喝酒更是讲究礼数的场合,这方面中国人其实不缺。中国酒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而且各个地方各有特色,尤其是河南、山东,劝酒的招数和礼数让人无法招架、无法拒绝。我本人不会喝酒,但为了卖酒只好拼命。不过,拼酒终究难以长期应付下去,还是回归写作为好。以文会友,以酒为媒,结交同道友人,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