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消息,“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国家政策层面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赋予了互联网金融新的灵感,众多网贷平台纷纷“下乡圈地”,关心起了粮食和蔬菜。
随着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发展壮大,“三农”资金需求密集涌现,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蓝海。
据社科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万亿元;未来10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是我国农业、农村最为黄金的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3200亿元。
一面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多方看好,另一面却是涉农网贷平台数量与交易量双双下降的惨淡现实。据零壹智库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7月末,约有75家正常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以农村金融为重要业务,较年初减少约25%,占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5.06%。同期涉农贷款约24亿元,环比减少28.1%。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对于那些真正做与农业相关金融服务的平台,停业的原因不会是资产端的问题,相对来讲,涉农项目的金融风险要远高于其他消费领域,发生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比较大。
风控问题是互联网企业“下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农村人口作为全国最大的“零征信人群”,缺乏央行的征信,网贷平台在进行资质审核时遭遇到大数据匮乏的难题;另外,农作物是季节性产物,产量多受天气影响,市场价格波动大,网贷平台无法建立统一的风控模型。
从信心满满到扫兴而归,蜂拥下乡的网贷平台显然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农村金融作为一个尚未开拓的市场,前期布局工作量繁重。农村地区没有一个成熟的风控模式,网贷平台需要单独建立风控团队,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选择农业+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既懂农业又懂金融,才能深入产业链和作物圈。
“大浪淘沙”,精耕细作式的业务推进方式让一些随波逐流的网贷纷纷“打道回府”,不过,也有一些互联网企业耐得住寂寞,深耕一线,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金融模式。
据《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已形成三类主流的金融模式:首先是基于电商平台的链式金融模式;其次是基于农业产业链的链式金融模式;最后是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从上述三种模式上看,以政府或农村合作企业的信用做背书,向链条中的农户或个人提供贷款的供应链金融正被逐步确立。
对于网贷平台而言,农村金融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业务,从长远来说,随着一线团队深耕产业链及作物圈,资产获取的效率会逐渐提高,一旦到达一定量级,将会引起规模的质变。
风控是网贷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个别平台如果仅仅跟风进入,自身又缺少行之有效的获客方案和风控模式,后续无疑将陷入步履维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