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境电商平台SHEIN和Temu在官网发布通知称,由于最近全球贸易规则和关税变化,从4月25日起进行价格调整。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中心研究员、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副秘书长、深圳市鼎汇出海跨境电商研究院理事长高长春接受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网经社专访。
网经社:您如何看到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纷纷宣布从4月25日开始在美国市场涨价对平台自身销售带来的影响?
高长春:首先,我认为涨价必然不是平台的本愿,关税悬浮着,平台却依旧在运行当中,目前他们必须让自己保持“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价格是对美国关税政策变化的直接反应。这些平台基本都没有公布具体涨幅,仍然在等待关税落地。
而消费者可能会对价格上涨敏感,短期内订单量减少是可预见的。平台的政策涨价其实还有一个方面也是在给平台上的卖家提供信心的支持和来源。但考虑到这些平台在美国市场的“性价比”优势,仍然明显,长期来看,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
网经社:您觉得关税是不是应该全部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高长春:首先,关税的增加确实会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但如果所有的关税成本都转嫁给消费者,那么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就会增加,势必影响他们的购买力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市场。市场和消费者是双向选择的。
其次,作为卖家,我们也有责任去吸收一部分关税成本。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其他成本、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来减轻关税带来的影响。有时候分担也是一种助力,市场才会活跃。
最后,我认为关税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消费者、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共同应对关税带来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公平合理的关税分担,保护各方的利益。
网经社:中国卖家提价过高会不会有失去用户的风险?
高长春:涨价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涨价意味着竞争力减弱,也有在美国市场份额缩小的风险,同时,这一轮加征关税预计对美国带来终端价格的上升,以及销量的下降。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竞争力和覆盖成本之间找到平衡,涨价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其次,提价过高确实存在失去用户的风险。价格敏感度在购买决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低价策略可能短期内提升销量,但长期内对消费者满意度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提价过高,就会失去用户,所以这个度是需要仔细揣摩,小心把握的
网经社:美国的买家在短期,甚至中长期内,能找到中国之外的替代品吗,为什么?
高长春:美国的买家在短期,甚至中长期内,能找到中国之外的替代品吗,为什么?无论时间长短,我都认为是艰难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竞争力是极强的,且带有深刻的不可复制性。在材料上或许有所替代,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全球供应链的刚性需求,中国在这方面的供应链配套可以说远超所有国家,在关税的重压之下仍旧有明显优势,这是难以复制且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