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并非中国的亚马逊。」这是马云在刚刚落幕的达沃斯论坛上对美国媒体明白无误的自我辩白。
这番言论贝索斯可能并不能同意:「亚马逊与阿里巴巴的不同点在于,它们更像一个帝国,亚马逊控制了一切,买卖的过程它们都会经手。我们的哲学不同,阿里巴巴想要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我们一直在给别人做嫁衣,帮助他们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不断壮大实力……我们的目标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每家公司都变成亚马逊。」
但亚马逊无法忽视阿里巴巴的营收数据。春节前夕,阿里巴巴公布的2016财年Q3财报给予了马云十足底气:集团当季收入达532.48亿元人民币(以下同),同比增长54%,其中核心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达465.76亿元。相比之下,亚马逊在2016年10月披露的Q3季度财报的总销售额的增速仅为29%。
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财报所反应的增速落差,既折射了中美两国零售市场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了在线零售红利仍在高点。
趋势之一:「新零售」不是忽悠,值得同行注意
阿里财报中最亮眼的并不是电商业务,但中流砥柱非电商莫属。
据Q3财报披露:第三季度云计算业务当季收入达到17.64亿元,同比增长115%;以优酷土豆、UCWeb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的同比增速为273%,收入规模亦创下40.63亿元记录。
阿里旗下的云计算和数字媒体、娱乐业务创下了火箭般增速,但支撑阿里巴巴总收入的依然是零售平台业务——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电商」,马云更愿意称之为「新零售」。
阿里巴巴在对外发布的新闻稿如此定调「新零售」的价值:「通过庞大的消费网络以及大数据、新科技,阿里巴巴不断转变传统零售模式,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需求,全面改善提升品牌和零售商全价值链的效率。」
人们总是很容易习以为常地忽略,这份措辞漂亮的官方新闻稿背后的深意,阿里近期一系列资本布局,显示出「新零售」并非新瓶装老酒。
线上力量已经开始整合线下实体,而非简单以线上替代线下:先是在11月投资21亿元,获得三江购物的35%的股权(包括股份和可换股债券),帮助其试点地方超市全新的购物模式,改善购物保鲜食物的体验;2017年1月,提出了私有化银泰商业的建议,根据建议交易,阿里巴巴将成为银泰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预计增至约74%。
如果考虑到与在线零售紧密相关的物流及金融服务,阿里在「新零售」上的布局可谓深谋远虑:本季度,菜鸟网络日均投递包裹5700万个。此外,集团与蚂蚁金服的合资公司、提供本地生活服务的口碑,季度内通过支付宝结算的交易支付额达731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52%。
一个融贯线上-线下、零售-物流、金融-信息的超级商业平台正在浮出水面。
趋势之二:在线零售高峰尚未到来,市场仍有空隙
对于中国人的网购热情,分析师们总是倾向性低估,甚至因此把电商归入互联网中的传统行业。
首先,个人网购热情仍在激发之中。
据财报披露,阿里巴巴平台的每位活跃买家对中国零售平台的年度收入贡献,由去年同期的184元人民币,上升到本季度的241元人民币;每位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对移动收入的贡献,则由去年同期的108元人民币,上升到本季度的166元人民币。
在线零售增速远高于消费大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33万余亿元,同比增长10.4%,而全国网上零售额为5万余亿元,同比增长26.2%。
其次,「移动端-信息流-在线零售」的「三位一体」格局已经成型。
在线零售仍在加速向移动端转移,移动时代红利远未结束。在财报披露的Q3期间,阿里巴巴的中国零售平台的移动端收入超过324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73%;移动端占中国零售平台的整体收入达到80%,2015年同期占比仅为65%。
社交媒体倒流效应不容低估。阿里巴巴在财报中把Q3的移动月活净增4300万,主要归功于社区互动。据悉,截至2016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平台的移动月度活跃用户数增长至4.93亿名,较上季度的4.5亿净增4300万。
财报称:「移动月度活跃用户数的上升,主要是由于阿里平台持续向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并且高度互动社交属性的内容,用户的参与度不断在提高。」这里指的「高度互动社交」主要来自社交网络和信息流平台——既有阿里巴巴持股的新浪微博、支付宝、高德地图、UC、优酷,同样还包括微信、QQ、百度、搜狗等友商平台。
正是这两大趋势的汹涌澎湃,才搭起马云「新零售」的渡河之桥。电商已经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