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间,叮咚买菜(DDL.US)发布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营收达54.8亿元,同比增长9.1%。
Non-GAAP(非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标准下的净利润为0.3亿元,净利润率0.6%。整体来看,叮咚买菜已连续10个季度实现Non-GAAP标准下的盈利,在2024年实现全面盈利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盈利与规模增长的态势。
报告期内,叮咚买菜GMV(商品交易总额)为59.6亿元,同比增长7.9%;
增长驱动:效率优化与用户价值深耕
财报数据显示,叮咚买菜营收增速(9.1%)略高于GMV增速(7.9%),表明其营收转化效率提升。这可能得益于两方面:一是高毛利商品占比增加,例如预制菜、自有品牌“拳击虾”“保萝工坊”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推广;二是用户粘性增强,会员体系及精准营销策略推动复购率提升。此外,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如智能分拣系统、区域化采购)降低了损耗率,进一步支撑了利润率的改善。
盈利持续性:从“节流”到“开源”的战略进阶
网经社数字零售台(DR.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自2022年首次实现Non-GAAP盈利以来,叮咚买菜通过收缩低效市场、聚焦核心城市的前置仓模式,逐步从“烧钱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本季度0.6%的净利润率虽微薄,但连续十个季度的盈利记录验证了其模式的可复制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4年提出“全面盈利”目标,或意味着其GAAP准则下的亏损进一步收窄,财务健康度提升。
行业对比:生鲜电商分化下的生存逻辑
当前生鲜电商赛道已进入分化期,部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而头部平台如叮咚买菜、美团买菜则通过差异化策略巩固地位。与美团买菜依托本地生活生态引流不同,叮咚买菜更强调商品品质与供应链把控,例如建立直采基地、强化冷链物流。然而,生鲜电商的高运营成本(仓储、配送)仍是行业通病,叮咚买菜需持续平衡规模扩张与成本控制。
挑战与隐忧:消费疲软与竞争白热化
尽管业绩向好,叮咚买菜仍面临内外挑战:
消费分级加剧:当前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上升,平台需在品质与性价比间找到新平衡点;
下沉市场拓展难度:一线城市用户渗透趋近饱和,低线城市对即时配送的需求和付费意愿仍需培育;
竞品跨界冲击:社区团购、综合电商加码生鲜板块,可能分流部分用户。
未来展望:技术赋能与生态化布局
叮咚买菜管理层在财报中强调,将继续通过技术投入优化供应链效率,例如AI预测需求、动态调整库存。此外,探索“食品+服务”生态(如餐饮化场景解决方案)可能是其突破毛利率天花板的关键。若能在2024年维持盈利增长,叮咚买菜或为生鲜电商行业提供一条可持续的生存路径,但其长期价值仍需规模效应与用户心智的双重验证。
叮咚买菜的财报印证了生鲜电商在“降本增效”逻辑下的生存可能性,但行业离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仍有距离。如何在盈利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增长,将是其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据网经社企业库(COP.100EC.CN)显示,叮咚买菜是一家生鲜电商,从用户需求出发,从下而上发展,通过大数据预测单量,以降低滞销损耗率;采用智能调度和骑行路径优化,来提高末端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采用从"城批采购+社区前置仓+29分钟配送",避开"源头、冷链、冷库"的套路,来降低供应链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