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亚马逊库容突然大减 大批卖家无法补货

跨境电商

2025年05月12日

  5月12日消息,近日,有不少跨境卖家反馈称,亚马逊平台一夜之间大幅缩减了数万店铺的库存容量,其中大件商品、低周转率产品成为首要限制对象,部分卖家的库容甚至从四月份的两万立方英尺直接暴跌至不足5千立方英尺,缩水了超60%。

  亚马逊卖家备战Prime Day遭遇三重困境分析

  据网经社跨境电商台(CBEC.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亚马逊Prime Day作为全球电商行业的重要促销节点,历来是卖家冲刺业绩的黄金时期。然而今年年中大促前夕,平台政策突变与外部环境压力形成叠加效应,导致卖家陷入库容紧缩、发货受限、账号审核升级的三重困境。本文将从现象剖析、成因追溯及应对策略三个维度,解析当前跨境卖家的生存现状。

  亚马逊库容政策突变冲击供应链体系

  5月初,大量卖家遭遇库存容量断崖式下跌,部分大件商品和低周转率产品的库容缩减幅度超过60%。某家居品类卖家反馈,其库容从2万立方英尺骤降至不足5000立方英尺,直接打乱全年备货计划。这种突发性调整暴露出亚马逊仓储管理体系的刚性特征,当美国关税政策刺激的提前备货潮与Prime Day常规备货需求叠加时,平台选择通过收缩库容缓解运营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库容缩减存在明显品类歧视性。服装、家居等周转周期超过90天的品类受限最为严重,而消费电子等高周转品类相对平稳。这种差异化处理反映出亚马逊正通过算法强制优化仓储效率,但缺乏过渡期的粗暴执行方式,迫使卖家不得不支付高额超额仓储费或启用AWD(亚马逊跨境物流服务)等替代方案。

  发货限制与资质审核形成政策组合拳

  除库容危机外,4月更新的发货系统对库存可售时间超过150天的商品实施创建货件限制,甚至波及部分60天库存的正常流转。尽管平台承诺逐步放开限制,但截至5月中旬仍有大量ASIN处于冻结状态。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实质是将库存周转压力转嫁给卖家,其底层逻辑与库容收缩一脉相承——通过提高库存周转率来对冲仓储成本上涨。

  同步进行的账号资质审核则构成第三重打击。新账号成为重点审查对象,注册不足30天且无销售记录的店铺批量被封。审核标准聚焦三个维度,包括营业执照真实性验证、注册行为合规性(如IP地址纯净度)、以及店铺活跃度阈值。这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风控策略,暴露出平台在旺季前主动清退低质量卖家的意图。

  多重压力下的卖家生存策略重构

  面对系统性风险,头部卖家已启动应急方案。在库存管理方面,部分企业采用"小批量高频次"的补货模式,将单次发货量控制在库容限额的80%以内,同时通过第三方海外仓实现缓冲储备。某3C卖家通过租赁短期仓储空间,将周转率低于30天的商品转移至非亚马逊仓库,节省出核心库容用于Prime Day爆款备货。

  在账号安全层面,成熟卖家正建立预防性审核机制。包括每月定期更新公司注册信息、保持主账号与子账号的物理隔离、以及通过广告投放维持店铺基础活跃度。某服饰类目TOP卖家透露,其专门设置合规专员跟踪平台政策更新,在每次大促前主动提交资料进行预审核,将封号风险降至1%以下。

  跨境电商行业已进入精耕细作时代

  这场由平台政策调整引发的连锁反应,本质上标志着跨境电商粗放增长期的终结。当亚马逊将仓储效率、账号质量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时,卖家必须重构经营逻辑。短期来看,建立弹性供应链体系、优化库存周转效率、完善合规架构成为生存必修课;长期而言,向品牌化运营转型,通过DTC模式降低平台依赖度,或是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路径。

  当前困境也折射出全球电商生态的结构性变化。随着平台流量红利消退,规则制定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将持续升级。能够快速适应政策变化、具备供应链柔性和合规运营能力的卖家,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正如某资深从业者所言,跨境电商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战,进化至供应链效率、合规能力、资金实力的全方位较量。

+1

来源:网经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