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消息,无人零售柜“丰e足食”运营主体深圳市丰宜科技有限公司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松禾资本和中金文化产业基金领投,注册资本从11061.7285万元增至11225.6714万元。深圳市丰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由顺丰控股孵化而来。2024年,丰e足食营业额20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52%。截至2024年底,丰e足食已在全国铺设超过14万个AI智能零售柜,覆盖71座城市,服务了超过10万家企业,为超过6200万消费者提供智慧零售服务。
资本加注:无人零售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网经社数字零售台(DR.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此次融资是丰e足食自2022年完成3亿元A轮融资后的又一次资本动作。松禾资本与中金文化产业基金的入局,既体现了机构对智慧零售长期价值的认可,也反映了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型趋势。
回顾无人零售发展史,2017年前后曾因资本狂热催生大量泡沫,但随后因技术不成熟、运营成本高企而陷入低谷。而丰e足食能逆势增长,核心在于其差异化定位——依托顺丰的物流与供应链基因,主打企业端场景(如写字楼、工厂、园区),通过B2B2C模式降低获客成本,同时利用AI技术优化选品与补货效率。2024年服务超10万家企业、覆盖6200万用户的数据,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顺丰生态赋能:从“物流”到“商流”的战略延伸
丰e足食的诞生(2017年)正值顺丰寻求多元化突破的关键期。作为顺丰控股孵化的项目,其天然具备两大优势:一是物流网络支持,通过顺丰的仓储配送体系实现高效补货,降低履约成本;二是企业客户资源,顺丰长期服务的B端用户成为丰e足食的天然落地场景。
这种协同效应在数据上得到印证:14万个智能柜中,相当比例部署于顺丰已触达的办公与产业园区。此外,顺丰在冷链技术上的积累,也为生鲜、短保食品等高频高毛利品类的拓展提供了支撑。从本质看,丰e足食是顺丰从物流服务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的重要落子,通过零售终端直接触达消费者,完善“最后一公里”的商业闭环。
技术驱动效率:AI如何重构无人零售逻辑?
无人零售的核心痛点在于运营效率。传统自动售货机因数据断层常面临“货架空空或商品滞销”的困境,而丰e足食宣称的“AI智能零售柜”试图通过三项技术破局:
动态选品算法:根据区域消费数据(如写字楼偏好零食咖啡、工厂需求速食饮料)实时调整SKU,提升单柜坪效;
智能补货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与销售预测,将补货频率从经验驱动转为数据驱动,降低人力成本;用户行为分析:基于购买记录推荐商品,增强复购率。
尽管具体技术细节未公开,但52%的复合增长率或侧面印证其技术投入的效果。不过,行业仍面临技术同质化挑战,如何构建更深的护城河将是下一阶段关键。
行业展望:规模与盈利如何平衡?
尽管丰e足食已实现全国71城的覆盖,但无人零售行业仍存在隐忧:
盈利模型压力:设备折旧、点位租金、技术研发均需持续投入,20亿元营业额能否转化为稳定利润尚待观察;
竞争白热化:友宝在线等老牌玩家已登陆港股,每日优鲜、美团等亦在布局智能柜,差异化难度加大;
场景天花板:企业场景渗透率接近饱和后,能否向社区、公共交通等更复杂场景延伸?
此次B+轮融资或许预示着丰e足食将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渗透。松禾资本在硬科技领域的布局可能助力其AI能力升级,而中金文化产业基金的加入则可能指向“零售+文化消费”的场景创新。
丰e足食的成长轨迹,映射出中国无人零售行业从泡沫破裂到理性复苏的进程。其成功既受益于顺丰的生态赋能,也离不开对技术效率和商业本质的回归。未来,若能在规模化与盈利性间找到平衡点,或将成为智慧零售赛道少有的“全能型选手”。而对于顺丰而言,丰e足食的崛起再次证明:物流巨头的边界,远不止于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