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显示,在经过两年时间的大规模营销投入和扩张之后,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终于打败了波兰本土电商巨头Allegro,成为该市场访问量最高的电子商务平台。
具体来说,Gemius Mediapanel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月,拼多多Temu在波兰已积累了1810万名真实用户,与之相比,Allegro的实际用户数量为1780万,显然已被Temu反超,而这也是Allegro首次遭竞争对手超越。
一、流量反超背后的商业逻辑
1. 资本驱动的闪电战策略
据网经社跨境电商台(CBEC.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Temu延续了拼多多在国内的“饱和式营销”打法,通过裂变式社交传播(如“砍一刀”模式)和巨额广告投放迅速打开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12月Temu与Allegro的访问量差距尚有570万,但短短三个月内便实现反超,印证了其“用资金换时间”的扩张逻辑。
2. 极致性价比的降维打击
波兰作为中东欧最大电商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Temu凭借中国供应链优势,将国内9.9元包邮模式复刻至海外,直接冲击Allegro等本土平台的中高价商品结构。尽管Allegro用户停留时长仍是Temu两倍,但流量流失已暴露其用户粘性的脆弱性。
3. 本土巨头的反应滞后
Allegro作为波兰市占率超60%的老牌平台,长期缺乏实质性创新。其CMO虽表示将加强用户忠诚度计划,但并未在物流时效或价格层面推出针对性措施,反映出传统电商对跨境新势力的防御不足。
二、全球化扩张的“Temu速度”
Temu的崛起堪称跨境电商史上的现象级案例:
成熟市场:在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Temu下载量持续霸榜,Bernstein报告显示其全球月活已超越亚马逊;
新兴市场:巴西站上线6个月即斩获3900万月活,成为拉美增长最快的电商平台;
模式进化:韩国试水L2L(Local to Local)本土卖家招募,与乐天物流合作实现1-2日达,直指Coupang的配送护城河。
这种扩张速度的背后,是中国电商成熟的“三板斧”打法:前端社交裂变获客、中台数据驱动选品、后端柔性供应链支撑。但值得注意的是,Temu的GMV增速(2023年约150亿美元)仍远低于其流量增长,暴露出“叫好不叫座”的盈利困境。
三、下半场竞争的关键变量
随着全球电商进入存量博弈阶段,Temu面临三重挑战:
1. 合规风险升级
欧盟《数字服务法》对平台责任、数据隐私提出更严要求,Temu在波兰的激进营销可能触发监管审查。此外,美国众议院近期针对中国电商平台的《消费者数据安全法案》,预示地缘政治因素将加剧运营风险。
2. 本土化能力建设
单纯低价策略难以构建长期壁垒。Temu在韩国尝试的L2L模式具有标杆意义——通过本土仓储、本地卖家入驻和定制化服务,可有效解决跨境物流时效差、退换货成本高等痛点。若成功复制至欧洲,或将改写竞争规则。
3. 用户价值深挖
目前Temu客单价普遍低于30美元,远逊于亚马逊(约50美元)和Allegro。如何通过品类拓展(如大家电、生鲜)和服务升级(延长保修、会员体系)提升ARPU值,将成为其能否持续吸引资本的关键。
四、对中国出海的启示
Temu的阶段性胜利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差异化定位:避开与亚马逊的正面竞争,聚焦下沉市场空白;
敏捷迭代:快速试错本土化策略(如韩国物流合作),避免“一招鲜吃遍天”;
生态构建:未来需从“流量平台”转向“供应链+服务+数据”的全链条赋能。
但长远来看,跨境电商的终局竞争必然是本土化能力的比拼。正如SHEIN通过柔性供应链实现“小单快反”,Temu若想真正扎根海外市场,必须完成从“中国制造出口平台”到“本地商业基础设施”的质变。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电商变局,此刻才刚刚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