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互联网APP起名字的套路是什么?

产业报道

2022年01月18日

  一款APP推出来之前,这三件套是必不可少的:名字、Slogan、Logo。名字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Slogan要怎么喊,Logo要怎么画。

  名字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是信息的浓缩,方便信息传递。

  比如,我们听到“老鼠”两个字,就不禁会脑补出黑色、脏兮兮的画面;我们听到“自行车”三个字,脑中就会自动出现两个轮子的画面。

  一个好的APP名字能快速在用户心智中建立认知,能有效节约公司的营销成本。

  我们先来看看给APP起名字常见的坑有哪些。

  谐音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广告宣传语经常用谐音。比如约惠、乐在骑中、得芯应手,以至于很多公司也喜欢用谐音来给APP起名字。

  但,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广告宣传语,是短时效的。可以抖个机灵,宣传完就结束了。但APP名字是固定不变,是要长期传播的。

图片.png

  如果每次说“爱屋吉屋”、“罗辑思维”的时候,都要补充几句话去解释下哪个“乌”、哪个“及”、哪个“罗”。不仅增加用户的传播成本,也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抢注谐音商标,混淆自己产品的名称。

  广告宣传语

  宣传语看似说起来顺口,但其实是有问题的。

  “饿了么?上美团外卖”、“高朋,就在满座网”,竞争对手完全可以用你的名字做宣传。

图片.png

  像“饿了么”这样的宣传语,还会局限业务的发展。饿了么,只能表达出要“送吃的”的意思。那药品呢、日用品呢,还送不送呢?

  产品功能

  寻医问药、挂号、好大夫、英语流利说等,直接用APP的功能来起名字。前期APP功能较为简单时,是能短时间内快速让用户知道这款产品是干嘛的。但APP的功能是会持续迭代的,随着业务的发展,名字反而会限制用户对产品价值的理解。

图片.png

  挂号网,早期只有在线挂号功能。但随着业务的发展,除了挂号也可以问诊、咨询等。当想给自己定位成“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平台”时,就不得不改成一个更通用的名字“微医”。

  公司名

  以公司的名字来给APP起名字,本身没啥问题,但在时间上是不匹配的。

  对于互联网这种高速发展的行业,往往是有了一个idea就开干:注册公司,PPT宣讲,拿融资,APP开发与起名字是并行做的。

  我们熟知的那些APP,背后的公司名其实都鲜为人知。美团的公司名叫三快科技,饿了么的公司叫扎拉斯科技,大众点评的公司名叫汉诚科技。

  正确的套路

  经过这些年的迭代优化,APP的起名套路在向这类思路收敛:品牌名+类别名的组合。

  比如,美团外卖、贝壳找房、京东到家、微信支付、麦子金服、天猫超市等等。

  品牌名有两种常见的起法。

  一种是自造词,支付宝、百度、天猫、京东、微信、美团、携程等,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新名词。

  自造词可以有含义,也可以没有含义。

  还有一种是已有词,我们身边的动物、植物、神话名字等,都可以作为品牌名。比如,贝壳、火龙果、麦子、花生、小米、豆瓣等。

  选择已有词,能与自己的APP功能产生联想最好。但记住,是联想,不是明确表达。

  比如,“雪球”就是一个很好的名字,隐含投资理财滚雪球。如果直接叫“投资”或“理财”APP,那其实就回到了刚才说的“产品功能起名字”的误区,限制产品的发展空间。

  在品牌名的基础上,后缀一个类别名,能快速让用户知道自己APP要提供的服务是什么。比如,美团+打车,豆瓣+电影,小米+手机等。

  而且,随着业务线的不断扩大,品牌名可以保持不变,只需持续增加类别名。

  品牌名不变,可以借助已有品牌的知名度,快速推广新产品。比如,美团+买菜,美团+外卖,美团+民宿,美团+打车等。

  互联网道路千万条,但套路往往只有一条。标新立异固然能凸显创始人的新奇,但沿用已有的套路,才是低成本适应用户认知思维。

+1

来源:模式观察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