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针对条码支付业务的监管问题,央行在官网公告中一口气挂出三份文件,分别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及配套印发的《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下称“《支付规范》”)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对条码支付的一次全面和系统的安全梳理,以及管理规范。条码支付,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扫条码或者二维码,完成收款或者付款的支付方式。
《电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条码支付的风险防范上,《支付防范》设置了四个等级,并要求银行和支付机构依据这些等级,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使用。
归纳来说,风险防范能力分为A、B、C、D四级,最高的是A级,可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最低的是D级,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B、C档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上限分别设定在5000元和1000元。
此外,这四个级别对应的门槛也由高到低。其中,A级需要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及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B级,则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及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C级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D级使用静态条码。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的应用中,固然显示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等方面优势,但由于其过低的市场进入门槛,也引发了市场的无序竞争,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利用条码携带恶意代码、木马和病毒,窃取用户的资金。
也正因此,在此前的2014年,央行曾一度叫停线下条码支付业务,理由正是未建立有效的安全措施、统一的业务规则,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尚未完善。不过在央行叫停后,支付机构的探索仍然未止,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很快将二维码支付市场迅速铺开,形成双寡头垄断局面。
在央行发布条文的前一天,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3季度》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达294959.2亿元人民币,支付宝、腾讯金融分别以53.73%和39.3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二名。
而在《支付规范》发布的当日,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也先后作出回应,均表示,认同央行规范,同时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微信支付回应全文如下:
刚刚,央行网站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腾讯财付通公司非常关注,正在组织相关团队学习消化这一通知。
我们认同央行一直以来为规范条码支付所做出的努力,这些努力在本次规范中有重要体现。我们也在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同时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腾讯财付通公司希望与业界、监管部门一同探索更具技术前瞻性的创新模式。
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央行及各监管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下,第三方支付行业在过去十余年间获得了井喷似的增长。拥有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腾讯财付通旗下的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两大产品的用户数已超过8亿,日均交易笔数已超过6亿笔,包括线上线下在内的腾讯移动支付的量级还在持续稳定增长。风险可控、日趋成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正在蓬勃发展的条码支付,对于服务大众生活、拉动创新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腾讯财付通将一如既往合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快捷、便利的移动支付服务。
支付宝回应全文如下:
刚刚,央行网站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支付宝非常关注并正在组织团队认真学习这一通知。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及各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的移动支付高速发展,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新时代下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在服务大众生活、促进普惠金融、提升百姓美好生活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国现象。近年来,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还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监管部门对创新的包容和支持密不可分,支付宝认同央行一直以来为规范条码支付移动支付所做出的努力。对于本次规范的相关内容,我们会持续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并与业界、监管部门一起,继续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支付宝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一直把用户的账户安全和权益保护放在第一位,先后推出了“你敢扫 我敢赔”等保障计划。在规范、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支付宝一直以来的发展原则。未来,我们将根据文件精神,继续探索,用技术创新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为小微企业和大众百姓的美好生活,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