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央行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银行汇票业务金额902.82亿元,同比下降52.71%;电子商业汇票系统金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49.74%。
央行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票据业务保持下降趋势。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6285.99万笔,金额41.14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75%和7.31%。其中各项业务金额和笔数均为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实际结算商业汇票业务金额、银行汇票业务金额分别为4.32万亿元和902.8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1.04%和64.34%。此外,第三季度,支票业务金额达36.40万亿元,同比下降6.73%;银行本票业务金额为3371.76亿元,同比下降22.31%。
而在票据业务保持下降趋势的同时,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业务增长较快。数据显示,汇票系统出票192.19万笔,金额3.3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24%和49.74%;承兑笔数和金额同比增长210.57%和49.59%;贴现笔数和金额同比增长119.02%和11.91%;转贴现140.82万笔,金额10.95万亿元,笔数同比增长51.44%,金额同比下降15.78%。
据了解,中国票据电子化交易迈出实质性步伐,始于去年12月8日的票交所成立。在票交所机制下,开展票据业务,票据中介的业务范围被进一步压缩。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利差缩小、风控能力不足等问题也被暴露无遗。
而近年来,票据风险案件频发,也促进了电子票据的发展。最近的一次,11月17日,银监会官网披露,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因39亿元票据案被罚1950万元。此外,据《电商报》记者统计,仅去年一年,就有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等七家银行被曝出票据风险。
从目前看来,随着纸票业务金额和笔数的持续下跌,由票交所主导的电票时代或将成为趋势,届时,全国或将形成统一的电子市场,甚至出现互联网票据平台的风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