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消费者的位置对零售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消费者在哪里?他们居住在哪个社区?他们和谁共同生活?拥有实体门店和在线服务的零售商如何提供全面的线上线下服务?实体门店的位置如何与周边环境形成强大的社区网络?贝尔教授通过回答上述问题,破解了如何持续对消费群体产生整体而持久影响力的难题。
随着指数时代的到来,用创新思维再造零售业产业链已成为共识。本书集结了大量零售案例与数据分析,针对零售未来的实体与电商何去何从进行了大胆预测。线上渠道便于销售,更易于扩大规模;线下渠道则利于将消费信息直接传递到消费者个人,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提升企业的美誉度。未来的零售业将是虚拟与现实的完美整合,“O+O”模式,将是未来新零售时代的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为顾客打造全新的消费场景,提供完美的个性化体验。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零售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经历数千年的变迁,到今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零售业的范围扩大了,几乎所有和人打交道的行业都是零售业,除了传统的零售业之外,还延伸至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金融业、教育业、信息业、物流业、时尚业等等。
其次,零售业的主体、客体也都发生了变化。在主体零售商方面,从挑担货郎演化为小型零售商,再演化为大型连锁组织,至今又有回归小型零售商和个体零售商的趋势,微商的惊人发展就是一个例证。淘宝和天猫商城的成功源于平台上拥有一大批活跃的中小型零售商,而传统的大型零售集团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寒冬。在客体门店方面,从远古时代无店铺的行商,发展至商业街的小门店,到市中心区的百货商店,再到郊区的庞大购物中心,然后再到无门店的网店,如今,又回到了“行商”——零售商跟随消费者的手机走,随时随地为他们提供商品和服务。
商品也发生了变化。从厂商提供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到消费者自己参与设计,甚至制作。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消费者可以自己购买特殊的打印材料,在家完成诸多产品。打印材料可能是液体或者粉末,并通过类似自来水管道的方式送到千家万户。
货币的变化则更加明显。从斧头、谷物和羊到稀缺物(贝壳等)到贵金属(黄条、银锭、铜钱等),再到象征物的纸币;从纸币到信用卡,再到无卡时代(已经来临,大多90后、00后包里已不再随身携带现金、信用卡,手机支付异常普遍)。
纵观数千年的零售业演变史,无论是零售商、门店,还是商品、货币,其形态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小—大—小—无”的过程。这几年,零售业的激变有些让人不知所措,甚至不亚于一次社会化大分工,甚至一次行星撞地球给我们带来的冲击。每一位零售业经营者不得不思考,今天我们该怎么办?未来我们将何去何从?
其实,尽管零售业千变万化,但本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满足消费者购物、社交和娱乐三方面的体验需求。从古至今,人们在选择购物方式和购物对象时,都是关注这三点的实现程度。古代的集市贸易,人们赶集时会换上新衣服,约上家人和好朋友(社交),到集上看看杂耍、马戏(娱乐),然后买好东西(购物)回家。工业革命时代百货商店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购物中心的发展,都是在这三个方面的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网店、微店等也是如此,它们前所未有地将这三种功能更加密切结合在一起。“双十一”的成功,也是将单独的娱乐节日,变成了购物节,进而又拓展为社交节,最后成为“双十一青年欢乐节”。
可见,消费者选择到哪里去购物,取决于零售商提供给他们的购物、娱乐和社交三个方面的体验组合如何,而这种体验组合的感觉,又受到消费者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无论是线上零售商还是线下零售商,在今天都必须要关注消费者的个体差异。
以往,线上零售商认为互联网打破了消费者选择商店的空间限制,关注从人口统计特征和心理角度细分消费者,诸如年龄、性别、收入、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分析。大卫·贝尔的著作《不可消失的门店》则提醒线上零售商关注另一个要素——地点(位置)。他的研究表明,消费者所居住的地理位置,对其选择线上零售店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线上零售决策者需要根据消费者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针对性(不同)地组合营销要素。本书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后电商的新零售时代,位置就是一切。读读这本书,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