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后不少网友吐槽某些电商平台售假,在网购开始走向千家万户的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很可能你已成为某些售假商家的“盘中肉”。
据悉,通过大数据可以分析出用户习惯、退货率及可接受产品价格等。此外,用户投诉率高低也被系统识别为可以妥协的客户,购买到的仿真货几率更高。此外,通过兜售数据等有意无意的行为还很可能让网民被骗子们再摆一道。
从目前看,这些电商问题更多发生在第三方运营方。缘何,假货和第三方纠缠不休?对此,业内人士称,这是由于电商平台的纵容。
在电商的发展之初,平台为降低门槛放入不少个体户等第三方合作伙伴。一方面电商平台要求产品价格低,另外一方面入驻商户同样需要赚钱。虽然没有实体店铺租金等费用,平台要求的这费那费也不低。这样七七八八算下来,第三方店铺的产品成本并不低,因此指望第三方销售货真价低的产品并不现实。
这也是为什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常说的不是淘宝假货多而是人太贪。为洗清电商原罪,阿里巴巴在赴美上市后撤下数亿个产品页面和18万家网店。阿里方面表态称,平台绝不能接受假货、也不能容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在打击假货方面,亚马逊也深受日益严重的假货问题困扰。曾有合作伙伴终止和亚马逊合作并禁止第三方卖家在平台销售其产品。这是因为亚马逊等电商平台通常采用直营、第三方销售亚马逊发货、第三方销售并完成发货等形式。
而最难把控的正是第三方销售和发货行为,第三方为追求利益往往会低价销售甚至以仿真商品以假乱真。相比直营由平台直接控制品质和售后,第三方往往为了追求销量还滋生有删差评、花钱买好评、刷单等作弊手段欺骗消费者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电商平台明知第三方可能售假为什么还会选择合作呢?
以京东和阿里为例,原先京东以直营为主,而天猫以第三方销售为主。而差异不仅体现在财报上,在运营成本等诸多投入上,直营需要承担更多成本,如售后、物流等隐形成本,对于主营的贡献直营远远低于第三方销售提成收入。打个通俗比方,超市经营者和菜市场出租摊位的区别。而在实际经营活动中,第三方还需要向平台购买流量支出。
业内人士称,造成第三方售假行为居高不下的原因众多,这与电商的怂恿有莫大关系。对电商平台而言,第三方销售除了可以获得服务费外还可以获得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作为返点。不少电商平台为制造虚假繁荣往往还要求商家以低价等促销手段甚至亏本销售如不从将封杀商家,而不愿意配合造假的商户往往只能退出电商平台。而留下的商户要么承受亏损要么只能售假参假。
相信看客现在知道了为什么第三方销售假货率高,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京东假货越来越多,并非京东开始卖假货,而是第三方入驻数量在增加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