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消息,《电商报》获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数字货币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数字货币的目标是取代一部分M0,也就是说替代一部分现金,不是替代M1或M2。在这个研发工作上不预设技术路线,既可以考虑区块链技术,也可以采取现有的电子支付为基础的演变出来的这个新技术。但是,数字货币推出目前没有时间表。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货币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消息传出后,数字货币板块全线爆发,中青宝、金冠股份、飞天诚信等多股封涨停,奥马电器涨超8%,其余个股纷纷大涨。
据《电商报》了解,央行近日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其中一项便是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
实际上,央行将研发数字货币早已不是秘密,《电商报》注意到,7月8日,有央行官员在出席“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便透露,央行直接发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未来要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研发。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6 年 9 月,央行便设立了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该所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整体工作安排,承担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的研究开发、标准规划等职能。 2017 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开展数字货币研究。
有业内人士指出,央行货币的数字化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一种计息资产,满足持有者对安全资产的储备需求,也可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此外,它还可成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是央行可通过调整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二是有助于打破零利率下限。
公开资料显示,M0、M1、M2 基本的思路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的,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划分货币供应量的为三个层次:
(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2)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通常,央行会关注这三个货币供应量的指标,来看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是否合适,进而调整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