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金控“失控”监管入场 BATJ挑战已至

数字金融

2019年08月06日

  8月6日消息,金融,是一块让人垂涎的香饽饽,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一度是各路民营资本染指金融的法门,而随着行业风险隐患的逐渐暴露,监管利剑也悄然降临。

  据《电商报》了解,近日,央行发布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于金融控股集团的准入标准予以明确限定,监管矛头重点指向了非金融企业发起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

  按照《办法》给出的定义,金融控股公司指依法设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拥有实际控制权,自身仅开展股权投资管理,不直接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下有很大一部分金融控股公司并不具备上述特征。有业内人士指出,出于利益驱使,有很多非金融企业通过投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盲目向金融业扩张,其实业与金融业缺乏风险隔离机制,有些企业甚至将金控集团当作“取款机”,进行非法利益输送,损害了金融机构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当前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乱象频出,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显然也是心知肚明。央行在此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中指出,大量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起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金融机构,存在过度投资、野蛮扩张、虚假注资或循环注资、不当干预金融机构经营、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

  央行的描述并非是耸人听闻,今年5月,包商银行被央行和银保监会接管的消息便曾引发业界哗然,后来央行表示,包商银行的大股东是明天集团,该集团合计持有包商银行89%的股权,由于包商银行的大量资金被大股东违法违规占用,形成逾期,长期难以归还,导致包商银行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触发了法定的接管条件被依法接管。

  据《电商报》了解,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往往拥有多张金融牌照,业务种类多样,股权结构复杂,关联交易风险高,一旦金融业务产生风险,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由非金融公司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身上,这种情况更为普遍。有业内人士指出,有一些金融机构在开展主营业务的同时,也会投资或设立其他行业金融机构,形成综合化金融集团,如工商银行、平安集团、中国人寿等等。

  不过,此类由金融公司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仍然受相应的金融监管部门(证监会和银保监会)监管,其经营较为稳健,风险水平也维持在低位。

  因此,此次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方案出台,受影响最大的非金融企业投资设立的金控集团,而其中,以BATJ为首的互联网巨头,更是在这轮监管风暴中首当其冲。

  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为例,依靠电商流量,从支付宝一步步成长壮大,目前已完成了包括支付、基金、银行、小贷、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在内金融牌照“大满贯”。

  作为被纳入试点的首批5家试点机构,蚂蚁金服方面立即作出反应,在《办法》公布当天晚间,蚂蚁金服副总裁梁世栋表示,经设立独立团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要求,并积极参与征求意见。

  而如今,蚂蚁金服已有了对策,据彭博社报道,蚂蚁金服计划将旗下的业务拆分成两部分,分别安置在两个公司主体下。一方面为减少资本需求,将持有的金融牌照相关业务划入新成立的子公司,另一方面将原有的金融云、风险管理等金融科技业务保留在蚂蚁金服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金融、京东旗下的京东数科,均面临和蚂蚁金服相似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百度、阿里以及京东,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始终隐匿在集团内部,尚未进行拆分,但这种做法同样难以避免遭遇监管风暴的冲击,即监管要求严格股权结构管理和明晰公司治理结构,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清晰,股东、受益所有人结构透明。

  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金融控股公司将严格实行牌照制,非金融企业特别是巨头企业要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公司组织架构、业务条线梳理、人才招聘等方面未雨绸缪,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因素影响后续金控公司设立及申请牌照。

  对于BATJ而言,新的挑战已经来临,形势严峻,突围不易,但相信只要走过这座独木桥,其前方的道路只会更加宽阔。

+1

来源:电商报 作者:林斯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