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消息,2018年的盛夏,是国内网贷业发展史上的“寒冬”。自今年6月开始,众多网贷P2P平台突然“爆雷”,多达300家平台因出现资金周转问题而停业,一时间,整个网贷行业风声鹤唳,投资信心大幅受挫。最近,随着各地开展的网贷平台风险自查工作逐步接近尾声,监管政策陆续落地,网贷行业回暖迹象渐显。
进入9月后,停业与问题平台数量进一步减少,而问题平台的减少也意味着行业风险正被逐步清理。据网贷之家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63家,环比7月的170家下降了107家,9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34家,环比8月下降了29家。
另外,网贷成交量环比下降幅度的减缓也表明行业有望回暖。有数据显示,今年7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1447.54亿元,环比6月下降17.62%,8月行业的成交量为1193.27亿元,环比下降17.57%,9月行业的成交量为1107.37亿元,环比下降7.2%。
国家监管政策频繁出台,各大主流平台着手自查自纠,一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网贷平台被清除或劝退,推动了网贷行业的进一步回暖。
8月17日,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开启了P2P网贷机构合规检查的大幕。整治办要求各地上报恶意逃废债的借款人名单;目前,首批P2P恶意逃废债借款人信息已被纳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的系统,包括企业借款人信息和个人借款人信息,真正对相关逃废债行为人形成有效约束。
紧接着,监管层要求国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主动协助化解P2P爆雷风险,维护社会稳定;随后,108条网贷备案细则和119条自查自纠问题清单先后下发,新一轮P2P平台合规备案工作也在加紧推进。
“大病初愈”的网贷行业有必要沉下心来,对过去进行一些反思。不同于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其风险的产生多由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所致,回顾此次“爆雷”风波,可以发现风险的根源在于平台自身。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平台过分追求规模,忽视了对金融风险的把控。据《电商报》了解,一些网贷公司的创业者习惯于用互联网流量思维经营网贷平台,将规模作为第一衡量指标,以为规模做到足够大,就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实际上,不同于电商等互联网业务,网贷业务的本质依旧是金融,如果忽视金融风险把控,追求与能力不匹配的规模,一旦出现市场波动,资金出现困难,平台便会立即陷入困境。
同时,网贷行业的高利润也吸引了众多不良资产的争相进入,庞氏骗局类的伪P2P平台造成行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一系列监管政策的落地为网贷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P2P网贷业务灵活的创新特点也对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带来了考验,有限的监管措施往往难以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网贷合规之路依旧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