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消息,2015年开始实施,有效期为三年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已于今年10月1日到期。银保监会官网日前发布通知称,正在加快《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在新规出台之前,《暂行办法》继续生效。
据《电商报》了解,在此之前,银保监会已向业内下发《关于继续加强互联网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需加强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确保互联网保险业务合规经营;银保监会将继续提升监管能力,促进互联网保险经营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发展,保费规模实现大幅增长。有数据显示,互联网保费收入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10.7亿元、318.4亿元,2014年达到858.9亿元,2015和2016年,保费收入分别达到2234亿元、2347亿元。2017年,由于保险行业整体保费下滑,互联网保费同比下降21.83%,下滑至1835亿元。
保费收入增长的同时,保险中介平台违规操作的现象逐步凸显。据银保监会官网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共有8家平台被处罚,涉及的处罚理由包括:编制虚假资料;虚构保险代理业务、套取保险佣金;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的人员;未按要求缴存保证金;未按规定管理业务档案;未按规定使用银行账户收取保险业务报酬等。
此外,据媒体公开报道,一些在线平台存在“搭售”现象,通过默认勾选的方式销售一些保险产品,未明确列明承保主体或代理销售主体,未完整披露保险产品条款等相关重要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
针对保险中介平台乱象,原保监会在《暂行办法》中曾对第三方平台的业务边界进行了明确,旨在强化其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行为约束。如保险中介平台可以为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业务提供辅助支持;若第三方网络平台参与了互联网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等关键环节,则必须取得相应的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但是,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本身不受保险监管部门直接或实质性监管。这导致保险监管规定的信息披露要求、资金收付要求、手续费支付要求等往往在业务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因而成为违规操作“重灾区”。
实际上,针对保险中介平台的监管正在加码。据《电商报》了解,近期保险中介平台申请网销资质,都需要写承诺书,一是已拿到全国性的中介经营牌照;二是一年内没有受到任何行政处罚。管中窥豹,未来的监管趋势可见一斑。
同时,自去年年初开始,蚂蚁金服、腾讯、百度均已陆续获得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资质,宣布进军保险中介领域。市场普遍认为,BAT将袭卷整个互联网保险市场,互联网巨头的入场将进一步促进保险中介平台的规范升级。
总体上看,互联网保险业务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增长,目前已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而随着行业风险的逐步显现,针对保险中介平台的监管将进一步趋严,平台也将加快升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