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消息,随着越来越多机构的进入,国内跨境支付市场的竞争态势,已经通过提现费率的价格之争显现出来。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笔数为12.56亿,总金额约3200亿元,比2016年增长114.7%。随着跨境支付的需求日益提升,预计今后数年跨境支付的规模还将保持年化逾50%的增速。
近期,跨境支付市场的提现费率从1%降至0.5%,不仅反映出行业内的竞争激烈,同时也倒逼许多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更多的差异化服务。许多持牌支付机构纷纷引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跨境支付领域,凭此降低运营成本挤出利润。但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合规操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又成为新的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引进最新技术降低业务操作成本,支付机构还可以通过增值服务增加业务收入。如许多跨境出口电商平台发现海外收款结算周期较长,有些海外卖家一个月才结算一次,导致平台资金链紧张。机构可以根据这些平台的交易状况与资金回款周期,提供保理、银行过桥贷款等融资服务。
跨境支付的参与者,除传统银行和卡组织之外,第三方支付已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其中,跨境汇款、境外消费等C端业务主要掌握在几大支付巨头手中,中小机构则发力于B端跨境支付业务,集中于跨境旅游教育、电子商务、酒店住宿等领域。
随着市场竞争持续激烈,越来越多的支付机构开始转变策略。不再一味比拼费率价格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将跨境支付视为业务流量入口,通过各种增值服务收入打造可持续商业模式。
除了越来越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渐趋严的监管也使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的企业愈加谨慎。不过严监管和密集的处罚手段,其意在打击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的健康秩序,不会对跨境支付市场的趋势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仅合规操作这一项,平台便需投入大量运营成本。中小机构若无法扩大业务规模与应用场景,未必能承担这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