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监管开启“除杂草”模式 互金巨头纷纷强调“不做金融”

数字金融

2018年04月25日

  4月24日消息,在强监管下,未来中国金融必须持牌经营,BATJ若想真正切入金融行业做强做大,去金融留科技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2017年下半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词汇“下半场”,指行业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就对外表示,京东金融将不再做金融。蚂蚁金服、百度金融等公司也纷纷称自己是科技公司而不是金融公司。

  一时间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在讲科技,讲技术,讲AI。

  尽管京东、百度、蚂蚁金服等纷纷强调“不做金融”,但他们手握保险、小贷、基金、银行等各类金融业务牌照确是不争的事实,且对一些尚未拥有的牌照仍是势在必得。

  一边说不做金融,一边又不放弃拿金融牌照。尽管只想成为技术输出的供应商,但所有试验都需在金融这块试验田进行。不管是短暂试验还是长期从业,只要涉及金融业务,就必须要有各种金融牌照。

  互联网金融经过十年的野蛮生长,监管已在这一行业开启了强势“除杂草”模式。不论是销售、支付还是消费金融领域,近两年所受到的限制越来越紧。

  互联网金融进入下半场,大家不约而同意识到科技能力之于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平台从科技的角度真正切入金融领域是一种趋势。5年间,中国已从金融业技术应用国变为技术应用强国,因技术而产生的金融交易规模已居全球首位。

  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真正通过技术来做金融业务平台,落脚点是做金融业务,需要相应的牌照,是监管的一个方向;另一类,是运用科技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

  在目前强监管的情况下,牌照吃紧,所以巨头们纷纷选择第二种。

  互联网金融平台定位为科技公司,一方面符合当前监管方向,另一方面也利于估值上市。在中国的上市制度如此严苛的情况下,如果具有很强的金融性,上市便难上加难。

+1

来源:电商报 作者:路过蜻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