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云图视觉)
2018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来金融行业的发展,P2P网贷行业爆雷、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价格大“跳水“,使得众多投资人叫苦不迭。
这一年,网贷行业野蛮扩张后问题显现,P2P网贷机构加快合规备案进程,众多问题平台被出清;支付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备付金利息收入被掐断,众多中小支付机构陷入“最后的疯狂”。
这一年,阿里推出“相互保”进军互联网保险,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科”,京东染指P2P网贷……一系列动作承载着国内头部互联网平台在金融领域的的勃勃雄心。
过去的2018年,对于金融行业意义非凡,正所谓失望之中孕育着希望,危机中蕴藏着转机,不破不立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定势。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9年,又一轮战事正在酝酿,新的舞台即将开启。
一、京东开启“去金融化”之旅
时间:2018年4月中旬至9月中旬
事件:2018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京东金融CEO陈生强首次表态,将把原有的金融业务不断地转给金融机构,定位为一家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其核心商业模式是B2B2C,即从资产方式获利变成服务方式获利的一个过程。
9月17日,“京东金融”官方微博、头条、抖音正式更改名称为“京东数科”。 京东金融回应称:“我们认为数字科技更能体现公司的定位,所以在新媒体端,尝试用‘京东数科’这个名字跟行业和用户进行交流。”
影响:在防风险和强监管的大背景下,包括京东在内的四大互联网金融巨头开始主动收缩业务,重新回归科技定位,“去金融化”意向明显。
互联网金融、现金贷、支付领域和互联网资管等金融业态的强监管政策和要求的不断出台,让金融科技公司和大型互金公司感受巨大压力,随着非持牌业务不断限缩和调整,金融科技公司跨界混业经营历史或将告一段落。
二、互联网“宝宝类”理财风光不再
时间:2018年4月底至11月初
事件:从4月下旬以来,曾经备受投资者追捧的互联网“宝宝类”理财的收益率一路走低,不仅跌破4%,更有持续走低的势头。
历经收益率的反复波动,进入7月以来,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宝宝类”理财收益率开始历经一段16周连跌的“至暗时刻”。
据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10月26日至11月1日,互联网宝宝理财产品收益率为2.9%,较前一周上升2BP,终于在连续下跌16周之后实现首次上涨。
影响:业内人士分析称,互联网“宝宝类”理财收益下跌主要是跟市场资金面松紧程度有关。4月底,央行降准向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导致市场资金面宽松。长期来看,互联网“宝宝类”理财的收益率下行趋势难改。
互联网“宝宝类”理财是互联网金融的一项重要创新,它给传统银行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方向,是践行“普惠金融”的成功范本。
三、“P2P爆雷潮”汹涌来袭
时间:2018年6月中旬至7月
事件:6月15日,自称央企背景、号称交易量达800亿元的P2P网贷行业“老油条”唐小僧突然爆雷,随后P2P行业陷入密集爆雷期。据不完全统计,6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达到80家。
随后的七月,P2P网贷行业爆雷的声势更为浩大,出现停业、跑路、转型、提现困难的问题平台大量涌现。
影响:如平地一声惊雷,P2P网贷行业历经一段时间的野蛮无序发展,潜在问题逐渐暴露。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也逐渐认识到P2P网贷平台的问题所在,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政策,加强对P2P行业的监管。
一定程度上,“P2P爆雷潮”是对网贷行业的一次彻底大洗牌,是网贷行业步入正轨的重要转折点,大乱之后迎来大治,P2P网贷行业正在迎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新时代。
(图片来源:云图视觉)
四、支付机构备付金利息收入被掐断
时间:2018年7月初至2019年1月中旬
事件: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官网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影响:随着备付金实现100%集中交存,支付机构躺着吃备付金利息的日子彻底结束,客户备付金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将得到有效防范,用户的资金将更加安全。
但是,对于当下众多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备付金全额交存使得收入大幅减少,在本就寡头垄断的支付市场中,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受限。接下来,进一步思索新的商业模式,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已是迫在眉睫。
五、消费金融迎来政策春风
时间:2018年8月中旬
事件:“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8月18日,银保监会在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到支持鼓励发展消费金融、支持消费信贷。
这是自2017年11月下发现金贷系列新规以来,监管层首次明确对消费金融表示高度肯定。此后,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将“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
影响:在消费金融迎来政策利好的背景之下,消金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陆续设立,消金公司增资的热潮也是此起彼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对外宣布已增资或即将增资的消金公司已达到8家;其中,中邮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至30亿元,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也拟计划将注册资本增至43.89亿元。
但是,消费金融的井喷发展,特别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居民消费需求的旺盛增长,导致行业盲目扩张,行业乱象日益凸显,这一情况已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
六、比特币价格“大跳水”
时间:2018年7月初至12月中旬
事件:进入7月份,在投资人心中一度封神,价格居高不下的比特币开始大跌,此后“价格跳水”、“跌跌不休”等字眼开始频频与“比特币”联系在一起。
2018年12月15日18时15分,比特币单价跌至3194美元,创一年来最低。整体市值566亿美元,与去年12月16日最高点相比,暴跌82.7%,蒸发2699亿美元。
影响:如大梦初醒,价格一跌再跌的比特币戳破了虚拟货币的虚假繁荣泡沫,也打破了靠投资比特币实现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
比特币的市场热情逐渐降温,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众多矿场“电老虎”宣告破产,以比特大陆为首的矿机巨头也因此被挡在IPO募资的大门之外。主流观点普遍认为,比特币重回价格巅峰已是长路漫漫无绝期。
七、互联网保险“相互保”一夜成名
时间:2018年10月中旬至11月末
事件:10月16日,蚂蚁保险、信美相互联手面向蚂蚁会员推出“相互保”:芝麻分650分及以上的蚂蚁会员(60岁以下)无需交费,便能加入其中,获得10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额度的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保障。
从市场反响上看,仅3天时间,参加“相互保”的人数就达到了330万人;10天破千万;41天破两千万,火爆之势令人咋舌。
11月27日,支付宝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因“相互保”产品涉嫌违规被监管部门约谈,后续将不能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的名义继续销售该产品。“相互保”就此升级为“相互宝”,产品定位为互联网互助计划。
影响:“相互保”两个月内取得的成绩,相当于好几家中小型寿险公司一年的用户量之和,与此同时,有关该产品涉嫌违规的说法甚嚣尘上。
一定程度上,“相互保”的一炮走红揭示出当前国内的健康保障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这给当下众多的保险企业敲响了警钟,传统保险行业亟需主动求变,以互联网思维创新保险模式,推出更多更好的保险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八、生物支付悄然兴起
时间:2018年11月中旬
事件:“忽如一夜春风来”,伴随着今年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的落幕,中国仿佛一夜之间走进生物支付的新时代。
据支付宝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双11当天,通过生物信息完成支付的比例高达60.3%,相当于每10笔支付就有6笔是通过指纹、人脸等完成。
影响:受支付宝的影响,微信支付和中国银联均跑马进场,先后推出刷脸支付业务。在推动以刷脸支付为主的生物支付落地的工作上,国内三大支付巨头已形成合力,生物支付有望在短时间内成为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
毋庸置疑,双11倒逼出的生物支付技术缩短了消费者的支付时间,提升了购物体验。但是,支付行为与用户资金直接相关,这对支付环境的安全性、识别技术的准确率、相应时间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用户对于生物支付的安全性以及对用户的隐私保护,依旧还存在不小的疑问。
九、京东染指P2P网贷
时间:2018年11月中旬至12月末
事件:11月16日,一家携带京东基因的网贷公司“京东旭航(厦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京东旭航”)悄然出现在厦门金融办网贷机构备案公示名单里。一时间,有关京东布局P2P业务的消息不胫而走。
12月14日,京东金融APP在财富板块的“京东小金投”服务中正式上线了一款名为“旭航网贷”的P2P产品,就此坐实京东布局P2P业务的传闻。但随后不久,旭航网贷从京东金融App上消失。
12月24日,京东金融APP再上线第二款名为“和丰网贷”的P2P产品,但仅仅过了两天,这款产品同样再度下架。京东金融客服则回应称,为系统维护所致。
影响:尽管BATJ在各自的平台上都涉及过网贷或类网贷业务,但一直未明确称为P2P业务。而京东金融赶在蚂蚁金服、百度金融、腾讯金融之前,抢先创立P2P平台意味着京东成为BATJ中首个明确涉足P2P网贷的互联网巨头。
而针对京东金融旗下P2P网贷产品频繁下线的情况,业内有观点认为,可能与当前网贷平台的合规备案有关;从监管的风向看,目前网贷方面的监管正在加强,京东旗下的网贷平台压力不小。
(图片来源:云图视觉)
十、银行竞相设立理财子公司
时间:2018年12月初
事件:千呼万唤始出来,12月2日周日晚间,《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终于出炉,其中包括的公募理财产品可投资于股市以及不设销售起点、首次购买不用柜台面签等一系列利好变化获得投资者点赞,被指“诚意十足”。
影响: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一经发布,即受到各家银行的热烈响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6家商业银行拟成立或意向成立理财子公司,其中包括5家国有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9家城商行和2家农商行。
在此之前,认购起点低、购买灵活便捷一直是货币基金的“杀手锏”,也使得其在近年来大行其道。如今,随着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的落地,未来发行的理财产品也将具有这些特点,并且有了与货币基金一较高下的条件。